10月9日,滨海农业学院在湖光校区兴农楼419室举办学术报告会,特邀中国科学院晁代印研究员、赵杨研究员及上海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作专题报告。会议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副主任江行玉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郑殿峰教授、农学系主任薛迎斌副教授以及师生代表40余人参会。
晁代印以《Barriers and Carriers for Plant Nutrition and adaptation》为题,系统阐述了植物养分吸收中的“障碍-载体”机制,通过逆境作物营养获取的案例,解析了营养载体蛋白特性与环境障碍效应的关系,并分享了作物营养吸收效率改良的研究成果,为耐盐碱作物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赵杨在《多植物渗透胁迫“复合信号”传导》报告中重点介绍了ABA、H2O2、Ca2+等信号分子的协同作用机制,深入探讨了信号传导路径及关键基因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为抗逆品种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张辉在《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CRISPR-Cas9衍生技术优势,结合花卉改良与作物抗逆高产案例,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了技术瓶颈与未来发展方向。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与三位专家围绕作物营养吸收机制、胁迫信号传导路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此次专题学术报告会是我校90周年校庆期间滨海农业学院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将持续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为师生搭建高水平科研交流平台,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不断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报告人简介:
晁代印,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课题组组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青年人才计划”“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植物与环境互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植物修复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植物生理学报》主编、《Rice》《Frontier in Plant Biology》等学术期刊编委。英国皇家学会、法国国家科研署、香港科技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学术机构函评和会评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首席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离子组学和环境适应性,围绕离子扩散屏障、运输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展开系统性工作,以期为提高农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改善粮食营养质量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Plants、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Genes & Development、PLoS Biology、Current Bi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9篇,目前被他引9300余次。授权国内外专利19项,编写专著3部。
赵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卫志明青年创新奖等荣誉和奖励。兼任Plant Journal、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多家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构建了植物渗透信号的科学模型和研究体系,提出了感知模型,解析了早期信号和开源应答部分机制。在Nature Plants、Developmental Cell、Current Biology、Science Advances、EMBO Journal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文章总引用7000余次。
张辉,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植物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及其在水稻和花卉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在PNAS、Plant Cel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著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获上海市浦江学者、东方学者、明治生命科学奖、王乐三奖教金等荣誉和奖励。


报告会现场